沈焕祥先生20世纪60年代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,现任张家口市群众艺术馆中国画研究员。他创作的国画工整严谨,流畅自然,主要表现山水名胜,给人以清新开朗之感。随着西方绘画的传播,许多人认为山水画创作已经到了日暮途穷的地步。在这种形势下,沈先生却矢志不渝,锲而不舍。他沿着前人的足迹,登黄山,攀峨嵋,足迹遍及华山、泰山。外师造化使他深得心源,因而他对大自然也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感。听他说:黄山的景观使他惊叹不已初上黄山时,他住在山坳的一家小旅馆里,隔窗眺望,峰岫耸峙,云林繁茂,松柏扬风,泉水激涧,顿时杂念摈除,使他沉浸在声音悠扬、意境幽深的梦幻中。为此一梦,他30年未改初衷。他一行写山,以色貌水。在小小的画幅上描绘大自然景观,天长日久,达到了应目会心,目亦同应,心亦俱会,应会感神的艺术境界。绘画不只是描摹自然,而是对自然景物进行篡改和再编,由于每个画家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同,所以对自然的篡改和再编方式也就各不相同,从而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。沈先生在感受自然的过程中,不仅模拟自然,同时还在继承中国画讲究神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。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已不是大自然的原生状态,而是包含人文景观的风景。在他眼里,自然如画,而不是画如自然。他的山水画不单单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客观世界的艺术再现,而是表达着他对自然的个性化体验。画中黄山奇峰清晰可见,大石林立,山峰夹起,山路宛转期间,险峻之处峭壁森严,好似鬼斧神工,奇峰错列,沟壑纵横,让他的作品如此气韵生动,交相辉映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山水画作品中状物是为了畅神,是通过自然丰富创作思想和情致,营造出鲜活而如诗的意境。比如松树在沈先生的画中显得格外郁郁葱葱,大干如臂,曲挺纵横,盘根错节,平贴石上,刻画工细,运笔凝练沉着,显得情深意浓。他画的涧底松,给人的感觉并不是左思诗中描绘的壮志未酬和英雄末路的悲愤情感,而是吸取涧底营养而郁郁葱葱。作品格调雄健高远,看似漫不经心随意点染的景物,却反映出他独特的审美情趣。达到了心同自然景物水乳交融的高妙境界,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。沈先生的作品笔墨与造型浑然一体,山川丘壑在他的一幅幅画面中跃然而出。他认识和掌握了大自然生息变化,感悟自然空灵,进入自由灵感状态,并运用中国画皱、擦、电、染、泼墨等传统技法,创作了数百幅山水画作品。气韵是他因袭古人而又创新的不同凡响之处,生动的气韵打破了传统模式,在他的作品中气韵藏于笔墨,笔墨都成气韵,形成了强烈的节奏感,使人有一种遐思的视觉效应和如临奇境的感觉。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。年届花甲的沈先生如今依然勤奋不倦地挥毫泼墨,一幅幅山水画应心而作,令人神往他的作品在《国画家》《中国乡土艺术》等刊物上发表,在省博物馆和日本神川株式会社、美国培蒂斯安艺术基金会、加拿大东方艺术发展中心国际美术大展中展出并收藏。沈先生有了名声,但他并不因此止步。他说,齐白石六十思变,把笔墨精炼到绝对纯化的状态,让笔墨成为生命的符号黄宾虹70岁走进了团团的墨色世界里,体验到了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。大师们的激励,更使我要不断地去感受社会与自然,追求艺术个性,丰富艺术思想,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作品。我们希望沈先生更多的佳作早日显现世人。